智能電網(絕緣油介電強度測試儀)將給我們帶來什么
IT產業的數字**和新能源熱潮正成為孿生兄弟,而智能電網的橫空出世無疑將推動新能源**的深度裂變。或許再過幾年,用電方式將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家庭用電的電價不再是一成不變,而是根據**中不同時段來自動定價,比如傍晚用電高峰期,電價自動上揚,白天用電低谷時電價自動下調;以前只是電力系統讀取電表用量,現在你卻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用電情況,從而為自己的用電進行規劃;我們不再擔心停電,因為智能電網可以在*短的時間內實現自動恢復;室內空調不僅能夠感應外部溫度的變化,還能感應用電高峰電價上漲變化,及時計算并自動調整使用時間,幫你控制電量和電費。
這并非虛構,而將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們身邊。
毫無疑問,智能電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將建智能電網的信息一經發布,宛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引起各個層面專家熱議、媒體紛爭———想必,從中能窺視到我們**關心的問題:這場****的電網**,究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
互動電網實現全新模式
曾有專家說,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之后,都會有一次大的能源**。美國總統奧巴馬正試圖用新能源戰略制造美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內的電力業界人士同樣試圖抓住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機會,在國內推動互動電網戰略的研究與討論。
5月18日,在“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監會、中電聯、幾大發電集團以及電網公司的相關官員齊聚一堂,交流有關互動電網的*新研究情況以及在國內可能的發展前景。
5月21日,國家電網在“特高壓技術國際會議”上正式宣布啟動智能電網的建設。
“歡迎更多的國外企業參與我國的智能電網建設,這項系統工程對國外企業同樣存在無限商機。”國家副總理張德江在這次會議上說。
什么是互動電網?在我國有名的能源戰略專家武建東撰寫的《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報告》中,互動電網已經不是狹義“智能電網”的概念。傳統意義上的智能電網,即Smart Grid,其原意是建立新的電力客戶服務信息管理體系,核心是推動調度體系優化,有限度地加強電網的可靠性,節約支出,提高能源效率。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們現在的電網是單向的,如果有互動電網,今后家庭的太陽能屋頂發電就可以與電網實現互聯,實現富裕電能的回售,電動汽車也可以通過傳感器隨時充電,計入個人用電賬戶。*終將實現有插座的地方就有能源,有插座的地方就有信息互動。消費者既可以是電力客戶,也可以成為風能、太陽能、氫電池、生物沼氣等小型電力供應商。”在武建東的描述中,互動電網的推動顯然將使人類消費能源的方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僅這個轉變每年就可能為我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10%左右,每年可為中國節省3億噸標準煤。
在武建東看來,互動電網的本質就是能源替代、兼容利用和互動經濟。從技術上來說,互動電網將集成*先進的通訊、IT、能源、新材料、傳感器等產業,也是配電網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儲能技術的合成。
互動電網將是下一代全球電網的基本模式,中國應該借此拉動電網體系的**,推動電力產業從中低端電力供應商的傳統模式提升為綜合能源、通訊和信息服務商的****模式,電力系統的通訊和信息等服務的營業收入和盈利水平將完全可能等同或超過傳統的售電業務。我國電網發展目標應從電網輸送方式的變革調整為電網的效率**,即互動電網變革。
武建東認為,經濟危機中受沖擊相對較輕的中國更需要占領智能互動電網個能源**的制高點,“3到5年內,我國應該**推進互動電網發展。否則,
一旦美歐經濟復蘇并實現了經濟與電力結構的升級轉型,我國不但將失去一次領跑世界經濟的機會,也將再一次淪為國際分工的勞動力角色。”
雙劍合璧成為發展特色
在美國的經濟復蘇計劃中,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要進行大規模智能電網建設,智能電網因此在一夜之間風靡全球。中國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中國的智能電網由“IT+特高壓輸電“雙劍合璧”而成。
曾幾何時,在特高壓電網步步推進之時,質疑的聲音也隨之四起。有能源專家指出,以特高壓為核心,還是以清潔、高效、分布式為核心,目前已成為中國智能電網發展方向的*大懸念。
首先是大電網的**隱患。為分散風險,歐洲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建設分布式電網,美國、俄羅斯甚至放棄發展特高壓電網。相比之下的中國,似乎在逆潮流而動。
“中國發展特高壓是適應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電力學教授盧強認為,歐洲國家建設分布式電網,是在電網快速發展之后,在電力電量總體平衡且增長較慢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我國,煤炭資源保有儲量的76%分布在西部與北部地區,80%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地區,但75%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東中部地區,“能源資源與生產力逆向分布,使得采用特高壓輸電技術,已成當務之急”。
有望拉動GDP一個百分點
在美國的經濟復蘇計劃中,新任總統奧巴馬提出對美國進行大規模智能電網改造。今年1月,美國宣布將鋪設或更新3000英里輸電線路,并為4000萬美國家庭安裝智能電表。4月16日,奧巴馬政府又宣布了一項約40億美元的開發新電力傳輸技術的計劃。也正因如此,人們對智能電網的關注日益升溫。
與傳統電網相比,智能電網除了提高供電可靠性、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通過智能電表與分時電價、設備狀態檢測等手段減少電網固定資產投資支出和電網運行費用。
根據IBM的觀點,智能電網可以比喻為電力系統的“**神經系統”,電力公司可以通過使用傳感器、計量表、數字控件和分析工具,自動監控電網、優化電網性能、防止斷電、更快地恢復供電,消費者對電力使用的管理也可細化到每個聯網的裝置。
據美國《財富》雜志報道,隨著配電系統進入計算機時代,現代化的數字電網將使美國能耗降低10%,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5%,并節省800億美元新建電廠的費用。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的研究結果表明,僅使用數字工具設定家庭溫度及融入價格信息,能源消耗每年可縮減15%。
對于我國,實施智能電網無論從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方面來講都具有深遠的意義。資料顯示,由于需求變化難測、管理手段不足造成電網調度難以實現現代化、節能和**,導致大量發電機組發電煤耗損失巨大,目前每年輸電、配電和用戶端損耗約9%,每年線路損耗約3000億千瓦時,折合1.5億噸原煤,相當于7000萬千瓦裝機容量,3000億元的電源投資和3000億元的電網投資。如果發展超導輸電和智能電網,大力改善需求側用電波動影響,提高電網調度調配能力,減少輸配環節損耗,節約的原煤將超過1億噸,相當于2008年全社會煤炭消耗量的3.65%。
智能電網的首要作用是節能,去年我國社會用電總量近35000億千瓦時,實現電網信息化之后,每年在配電輸電用電等環節即可節約5%至10%的電力資源,節省價值近2000億元人民幣。
根據政策開放程度,電網還可以開放寬帶、電視盒通訊等業務,這將是一個比3G業務更宏大的產業空間,更能拉動內需。
如果2009年就啟動國家互動電網的改造,每年有可能拉動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個百分點左右。
概念股投資機會呼之欲出
顯然,智能電網概念有可能成為繼新能源概念之后市場又一重大主題,其醞釀的投資機會正在**發酵,新一輪主題投資呼之欲出!
繼國家電網公司**向社會公布了“智能電網”發展計劃,并初步披露了建設時間表后,面對政策利好,聞風而動的市場反應可謂相當熱烈。5月25日,股市智能電網概念相關品種紛紛沖擊漲停。
智能電網概念提出的時間雖然不長,但人們對這項變革的熱情卻極為高漲,其根本原因是,智能電網戰略不僅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契機,更為電力設備行業提供了無限的商機和難得的發展機遇。
日前,全球有名的美國思科公司稱,美國的智能電網將帶來1000億美元的商機,其中僅通訊部分就高達200億美元。
在我國,作為重要的新興產業之一,智能電網與新能源汽車一樣,已經被賦予國家競爭級的戰略地位。智能電網的規模將遠大于互聯網,因為一個家庭可以沒有互聯網入戶,但所有家庭都離不開電。
按照國家電網公司的設想,通過三個步驟的發展,計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其技術和裝備要**達到******。屆時,國家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將大幅提升,清潔能源裝機比例達到35%,分布式電源實現即插即用,智能電表得到普及。
從2009年起,國家電網計劃3~5年內投入五六百億元到智能電網建設上,其中70%~80%將投往控制方面,20%左右投向硬件。并在3年后,實現智能化電網雛形。在這樣的背景下,據專家測算,從2009年起,我國需要更新百萬個以上變電站,將3000萬塊~5000萬塊電表更改為智能電表,推動世界上*大的統一電網體系,分期實現電網技術的升級。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國家智能電網工程的展開,國內相關上市公司將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
種種跡象已充分顯示,“智能電網”概念即將成為當前市場的主流投資熱點。
打破風電發展瓶頸
由于智能電網便于風電等新能源并網發電,風力發電受制于電網調度的瓶頸有望打破,所以該計劃堪稱風能等新能源發展的一大“利好”。
發得出電,送不出電,我國風電發展的窘境可以用“車多路少”來形容。近年來我國風力發電突飛猛進,目前風電裝機能力已位列****。但與此同時,我國電網設計與建設卻相對落后,從而導致風力發電項目紛紛上馬,卻在電能上網時受阻。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大部分風力發電廠都與電網公司簽訂必須完全接受電網調度的合約,否則電網公司就不同意風電上網,由此,風電廠無法發揮全部產能。
中國電力科學院戴慧珠教授說,從技術層面上講,風力資源時強時弱,風力發電具有不穩定性,小規模的風電電源會引起電能質量、電壓的問題,大規模的風電電源會引起電網穩定性等問題。
因此,如果不加大對電網的投入,區域性電網就會受到嚴重威脅;而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造成大面積停電,后果不堪設想。
電網企業建設風電電網的積極性為何不高?據分析,主要是因為經濟效益差,運行管理復雜,且國家對電網進行風電場配套電網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夠。
風電是我國新能源振興規劃的重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施鵬飛曾表示,原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對風電到2020年的總裝機容量定的是3000萬千瓦,而現在這一目標有可能調整為1億到1.5億千瓦,而3000萬千瓦的目標大約在2011年就能實現。
風電若要獲得長足發展,智能電網的配套建設已成一大前提,智能電網將成為新能源資源新的發送、調配平臺,從而打破風電發展面臨的電網制約瓶頸。
與傳統電網相比,智能電網具有更為強大的兼容性,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創造了更大的可能。而一旦智能電網建成,國家將通過政策鼓勵家庭和企業安裝小型高效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并支持消費者購買或出售綠色電力。由于智能電網具有極強的兼容性,因此還會帶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也就是說,智能電網可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及時接入電網,介入過程還可以自行控制。
扮演儲能重要角色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電工研究所所長來小康表示,中國的智能電網肯定要做,信息化是電網的方向,但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
在談到現代電網對儲能系統的需求分析時,他表示,智能電網的基本概念就是要求自愈、互動、兼容等,兼容這一點就要求兼容可再生能源。這就需要儲能環節的支持,儲能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沒有儲能,智能電網的實現是不可能的。
儲能有助于平衡各方利益,有效調控電力資源,是可再生能源應用的重要前提和實現電網互動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對于智能電網這一發展方向,來小康表示,“智能電網目前還處于起步階,信息通訊的技術、手段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解決。此外,需求上還有一定時
間,可再生能源的規模要到達一定程度,其他技術手段也要跟上。”
此前,能源戰略專家武建東曾提出,2009年新增3000億左右的投資,將我國現有電網升級。目前世界上對電網巨量投資****,但投資的重點在特高壓、超高壓電網以及跨區送電工程建設。如此龐大的投資計劃完全可以兼容互動電網改革使命。
鏈接
智能電網的七大特征
1.自愈 對電網故障做出反應,快速解決,減少停電時間和經濟損失。
2.互動 商業、工業和居民等能源消費者可以看到電費價格、有能力選擇*合適自己的供電方案和電價。
3.** 建設初期就考慮徹底的**性。
4.提供適應21世紀需求的電能質量 不會有電壓跌落、電壓尖刺、擾動和中斷等電能質量問題。
5.適應所有的電源種類和電能儲存方式 允許即插即用地連接任何電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電能儲存設備。
6.可市場化交易 支持持續的國內性的交易,允許地方性與局部的革新。
7.優化電網資產提高運營效率在已建系統中提供更多能量,花費很少的運行維護成本。